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《赴山海》为什么是悲剧大结局?除了致敬原著,还有另外的原因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4:00 点击次数:53
观剧札记:《赴山海》的悲剧美学与死亡教育
九月末的夜晚,我付费解锁了《赴山海》的最终篇章。这部改编自温瑞安《神州奇侠》的武侠剧,其结局的苍凉意蕴令我数日未能提笔。早在剧集收官前,微博上关于结局的讨论中,我的预测与最终剧情惊人地吻合。彼时我曾写道:在原著中,萧秋水守护岳母、营救岳飞、驱逐金兵的壮志终成泡影,而剧版将历史背景虚化为大熙王朝与北荒军的对抗,必然会让主角完成原著未竟之业。
剧作确实让萧秋水成就侠名,联合江湖豪杰助吴颉之将军大破北荒,却以三重悲剧收场:权力帮主夫妇殒命、萧秋水战死沙场、编剧肖明明亦未能幸存。这种集体牺牲的叙事,既是对原著悲壮基调的承袭,更暗含深意。
展开剩余56%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的《小毛驴与我》为我们理解这种叙事提供了钥匙。这部与《小王子》齐名的经典散文,通过小毛驴之死的描写,成为西语世界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启蒙读物。其价值不仅在于诺奖得主的文笔,更在于它让年轻读者直面生命终极命题。
《赴山海》的悲剧结局正是承袭这种教育功能。若按通俗剧套路,大可安排萧秋水穿越回现代与唐方团圆,但创作者选择了更具哲学深度的表达。通过江湖儿女的集体牺牲,剧作完成了对死亡意义的庄严探讨。这种叙事策略将武侠故事升华为生命教育的载体,使观众在刀光剑影中思考存在与消亡的永恒命题。
正如《小毛驴与我》通过童真视角诠释死亡,《赴山海》借武侠外壳传递生死观。两者异曲同工,都在各自领域完成了1"死亡教育1"的文化使命。这种悲剧美学的价值,远胜于廉价的圆满结局。
发布于:福建省上一篇:曼联求购布伦特福德25岁前锋碰壁,球迷怀疑导致拒绝交易_英超_球员_转会费
下一篇:没有了


